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历史舞台 2020年投资者又将何去何从?
2021-12-29 13:59:22 来源: 山西晚报

在持续了三年多的整改之后,2022年1月1日起,“资管新规”将正式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将彻底进行净值化转型,打破刚兑,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除存款业务外,其他理财产品均将由投资者自负盈亏。那么,2021年,处于过渡期的理财市场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保本型理财产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对投资者影响几何?2022年的理财市场上,投资者又将何去何从?

A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发,百万亿元资管业务迎来巨变。按照原定安排,过渡期大限为2020年底。2020年7月,央行发布相关通知,称考虑到疫情冲击,为平稳推动“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即将过去的2021年,作为过渡期最后一年,随着“资管新规”实施进入倒计时,监管方面对于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规范力度同样在持续加大。

12月17日,银保监会出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办法涵盖了治理架构与管理措施、投资交易管理、认购与赎回管理、合作机构管理等业务环节的规范,从多个环节提出了理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流动性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底线要求。这也意味着28万亿元银行理财的投资端与销售端均需调整。

其实,早在2018年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已明确,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此前的今年9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办法》正式出台,对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和认购赎回做出细致规定,有助于防范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波动性增加带来的赎回风险。通过建立专门的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规定,有助于督促理财公司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更好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今年8月,有关理财产品摊余成本法受到监管限制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9月30日,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新规统一规范了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方式,进一步推进从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转变的进程。业内人士认为,市值法的产品随投资标的净值上下波动,更真实反映市场变化,可充分向投资者展示产品的净值风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兼具高流动性和收益性,曾一度成为银行净值化转型冲规模利器的现金管理类理财,随着监管趋严,今年以来其市场红利正逐步消失。6月1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新规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投资范围、久期管理、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偏离度等方面进行大幅收紧。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金管理类产品允许投资者每日认购赎回,容易因大规模集中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风险外溢性强,因此要进行压降。

对于监管的持续规范,天风证券银行团队分析人士认为,长期来看,银行发展重心从表内向表外财富管理转型是大势所趋,客户对净值波动的厌恶会随着投资者教育普及而逐步淡化,具备专业投资能力和产品体系的银行有望在这次转型浪潮中脱颖而出;而且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早已突破以理财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理财产品短期变化对中收影响有限,未来具有大财富管理业务优势的头部机构领先优势有望越发突出。

B

自从2019年6月3日国内首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理财落地,目前,理财子公司已经成为理财市场最大的主体。如今,较早开业的理财子公司已经驶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更多的中小银行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自己的理财子公司。

今年6月,建信理财官宣资产管理规模破万亿,其中自主发行占比超过70%。8月5日,农银理财表示,该公司净值型理财管理规模突破1.5万亿元,紧随其后,交银理财宣布,该公司理财产品规模突破1万亿元,是长三角地区首家产品规模突破万亿的银行理财公司。同月,光大理财亦对外宣布管理产品规模突破1万亿元,随后,建信理财再次表示,其规模突破1.5万亿元。而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招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已经高达2.79万亿元。11月,工银理财公开表示,其自主发行并管理的理财产品规模率先突破2万亿元。

11月25日,广发银行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广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批准该行全资子公司广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广发银行表示将推动广银理财尽快开业运营。至此,有29家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2家已获批开业。其中,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除浙商银行外,剩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开业或正在筹建。

事实上,随着大中型银行陆续完成布局,不少中小银行正在抓紧发力设立理财子公司。12月20日,贵阳银行发布关于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拟出资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贵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贵银理财。今年以来,除贵阳银行外,还有多家中小银行申请开设理财子公司。10月,乌鲁木齐银行、西安银行先后发布公告表示拟成立理财子公司;9月,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投资不超过50亿元设立理财子公司。

与此同时,合资理财公司同样动作频频。今年2月,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交银理财收到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在上海市筹建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其中,施罗德出资比例51%,交银理财出资比例49%。今年5月,工银理财获准与高盛资管合作筹建中外合资理财公司。工银理财和高盛资产管理出资比例将分别为49%和51%。5月12日,贝莱德建信理财获批开业,随后,贝莱德建信理财于今年8月发行了首款产品,首发募集金额超24.64亿元,为最大规模的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据悉,贝莱德建信理财于12月29日起发售第二只理财产品。

保本型<span class=

C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尾声,转型方向逐渐明晰,外加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的不断壮大,市面上可选的理财产品数量和种类正在丰富起来。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益标准联合发布的理财市场指数报告显示,11月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环比上升7.16点至38.57点。收益率方面,11月全国银行理财收益环比上升6BP至3.46%。从价格指数来看,11月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环比上升1.37点至82.86点,与理财平均收益变动趋势一致。另外,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12月20日,理财子公司今年新发产品数量为10604款,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747款,增幅高达183%。即使剔除母行迁移至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理财子公司今年新发产品数量也达到8592款,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0.97%。

与此同时,一些创新型的理财产品正在得到市场关注。其中,ESG投资(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成为2021年理财子公司布局的重点。根据中国理财网,截至2021年12月27日,银行理财子公司累计发行87只ESG主题理财产品,其中,今年以来发行的产品超60只,数量远超去年。兴银理财旗下ESG兴动绿色发展成为首只募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混合类ESG理财产品。

另外,“攻守兼备”的FOF(投资于其他投资基金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也成为理财子公司的“宠儿”,随着保本理财产品正逐步退出的当下,FOF较稳健的收益可以满足部分中低风险投资者的需求。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27日,理财子公司累计发行172只FOF理财产品,其中有近一半为今年新发,达81只。

除了上述已经粗具规模的新产品外,部分理财子公司还试水小众主题理财。例如,光大理财发行了首只公募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主题理财产品,而兴银理财则发行了首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主题理财。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通知称,银行理财市场自“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发布以来,净值化转型产品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发挥理财业务优势和特点、促进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丰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将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此次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范围是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试点期限为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

12月6日起,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四家理财子公司首批4只养老理财产品分别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同步发售。首批养老理财认购火爆,建信理财半天募集20亿元,而招银理财最终募集规模最大,达80亿元。

D

保本型产品退出市场,早已是板上钉钉。按照各大银行公布的2021年半年报,包括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其保本理财产品已

责任编辑: 梅长苏